农历三月三
 更新时间:2024-04-19 22:09:32

基本解释

  农历三月三 -简介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这天人们都到江水边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家家户户晚上要在房间里放鞭炮炸鬼。

  三月三,也是传说中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这一天也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因此又称“王母娘娘千秋节”。[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日子逐渐演变成祀神活动。

  传说

  农历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农历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农历三月三,在历史传说中是黄帝出生的日子,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具茨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绵延至今。

  习俗

  汉族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在江汉流域,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将新鲜荠菜花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与鸡蛋等一起煮。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诗文中的“地米菜”即是地(荠)菜,传说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不仅可以驱鬼保平安,还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畲族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乌饭节”,传说这天为谷米的生日,家家要吃乌米饭。据悉,畲族的“乌饭节”源于一名畲族将军带领畲民起义,反抗唐统治者的一场斗争。而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饭染黑制成。

  畲族三月三歌会也十分著名。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 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壮族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三月三歌墟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侗族

  “三月三”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关“三月三”侗族节日的来历,传说很多。后人统一为“播种节”。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村民们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专心一意的搞好农业生产。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

  如今的“三月三”节已成全寨人请客会友,广交亲朋,相爱定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

  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称为"地蚕会",适逢冬去春来、春耕播种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间地头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这也象征着把田里的害虫都吃掉,期盼当年获得丰收。后来,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变为布依族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同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

  瑶族

  瑶族的“三月三”,又叫“干巴节”。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为纪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们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则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瑶族同胞们虽然不再上山狩猎捕兽,但每到过“三月三”时,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休息一天,妇女们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或者搞其它娱乐活动,而姑娘小伙们则相约到寨子边的山坡上树林里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黎族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土家族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在土寨苗乡,有一种习俗,叫“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日,家家户户做蒿子粑粑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其它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