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盗龙
 更新时间:2024-04-20 04:35:04

                              

  小盗龙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时期,即约1亿3千万至1亿2千5百50万年前。如同始祖鸟,小盗龙的四肢与尾巴拥有长正羽,证实恐龙与鸟类之间有紧密的演化关系。目前已有两个被命名种,分别为赵氏小盗龙(M. zhaoianus)与顾氏小盗龙(M. gui);有人提出这两个种其实都属于单一种,可能是赵氏小盗龙。羽龙是另外一种有翼的驰龙科恐龙,可能也是小盗龙属的一个种。

  小盗龙 - 叙述

  小盗龙

  小盗龙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身长55到77公分。除此之外,小盗龙也是第一群被发现拥有羽毛与翅膀的恐龙之一。赵氏小盗龙的3个标本已被详细的描述,而顾氏小盗龙的6个标本已被徐星等人在2003年所描述,而小盗龙的羽毛压痕大部分来自于顾氏小盗龙。小盗龙在有羽毛恐龙与早期鸟类中相当独特,它们是已知的鸟类祖先中,脚部、前臂与头部都拥有长飞羽的少数物种之一。它们的身体覆盖者一层厚羽毛,而尾巴末端有个钻石状羽毛扇(可能在飞行中增加稳定性)。有些标本的头部拥有高起的羽毛冠饰,类似某些现代鸟类,例如北美黑啄木鸟。

  某些标本上的亮与暗区域可能显示生前的羽毛颜色样式。小盗龙与原始鸟类、原始伤齿龙科拥有数个共同生理特征,例如:同时拥有无锯齿状边缘与部分锯齿状边缘的牙齿、牙齿中间较扁、以及长的上臂骨头。小盗龙部分类似中国猎龙,中国猎龙是种原始的伤齿龙科恐龙;Hwang等人在2002年对于赵氏小盗龙两个标本的叙述中,他们认为小盗龙与中国猎龙分别是两个接近生物群的原始成员,而且两者都接近恐爪龙下目分开演化的节点。

  小盗龙 - 古生物学

  翼

  滑翔中的顾氏小盗龙模型

  如同它们的近亲羽龙(可能是小盗龙的客观同物异名),小盗龙拥有两对翼,分别为前肢与后肢;原始鸟类始祖鸟的后肢也拥有飞羽(Flight feather),但较短。小盗龙后肢上的长羽毛是真正的飞羽,如同现代鸟类,而它们的手臂、后肢、以及尾巴羽毛都是非对称的。如同现代鸟类翅膀,小盗龙拥有主要飞羽(头部)与次要飞羽(手臂)。后肢上也有相对应的羽毛样式,大腿、小腿、以及脚部上方拥有飞羽。中国籍科学家假设小盗龙是滑翔动物,并可能生存于树上,因为它们脚部的羽毛可能会妨碍它们在地面上的活动;他们并认为所有原始驰龙科恐龙可能都是树栖动物。

  萨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在2005年认为动物若要滑翔或飞行,它们的翅膀必须是分开的双翼(如同四翼飞机)而非重迭(如同蜻蜓),后者的结构在生理结构上不可能飞行。查特吉使用双裂的模型,计算出滑翔的可能模式,并认为小盗龙极可能使用周期起伏运动的方式来滑翔;小盗龙可能从树枝上俯冲,而以U形轨迹返回地面或另一颗树上。除了双翼上的羽毛,胫骨与尾巴上的羽毛可能用来控制飞行途径与轨道。后翼上的装饰物也可用来协助小盗龙的滑翔与飞行。查特吉也使用计算机演算出小盗龙是动力飞行或是被动滑翔。计算的结果显示小盗龙拥有某种程度的动力飞行,所以理论上小盗龙除了滑翔以外,偶尔还能飞行。

  2012年3月19日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种动物长着宽大的泪滴状尾巴,但是通过2010年在中国东北发现的一具新小盗龙化石进行的研究,发现其实这种恐龙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会发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端是两根长长的翎羽。

  地面运动

  顾氏小盗龙原型标本的投影图

  有些古生物学家提出有羽毛恐龙使用它们的翼从树枝上降落下来,并可能攻击或伏击地面上的小型猎物,这行为可能是滑翔或真正飞行的前身。在查特吉与Templin的2007年研究当中,他们测试这个假设,发现小盗龙的翼表面过于狭窄,而不能从很高的地方毫发无伤地成功降落到地面上。然而,他们认为小盗龙可以在短的距离内降落,例如邻近的树枝。

  查特吉与Templin也排除了小盗龙从地面上起飞的可能性。小盗龙的肩膀关节缺乏成功适应演化,不能用前肢产生足够的垂直摆动来飞离地面。查特吉与Templin也认为从地面起飞将会损伤它们脚部的飞羽。这研究仅保留了小盗龙从高层的栖木上起飞的可能性,但他们也注意到现代鸟类从树枝上起飞时并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而是使用往下俯冲的力量,类似小盗龙的方式。

  与鸟类的关系

  小盗龙的独特翼部结构,引起了现代鸟类的飞行能力起源问题;鸟类是否曾经过四翼飞行阶段,还是小盗龙这种四翼滑翔者只是种没有留下后代的演化分支。早在1915年,有些科学家就已经提出鸟类的演化过程中,曾经有过四翼飞行阶段。查特吉与Templin并未保持任何一个立场,而认为传统理论与四翼理论都一样有可能。然而,查特吉与Templin宣称从形态学与种系发生学来看身体证据,不同的有羽毛恐龙、始祖鸟、某些现代鸟类如猛禽、以及足羽龙,都拥有独特的长足部羽毛,这显示鸟类的飞行是在某个点从四翼模式转移到前翼模式,所有现代鸟类可能是从四翼祖先演化而来,或者是从有独特长足部羽毛的祖先演化而来。

  小盗龙 - 命名

  赵氏小盗龙的化石

  小盗龙的命名过程是有争议的。小盗龙的第一个标本是将数个发现于中国的有羽毛、但彼此没有关系的恐龙化石拼凑在一起,然后走私到美国,并被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与史密森机构所属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馆长Storrs L. Olson命名为辽宁古盗龙(Archaeoraptor liaoningensis)。然而,徐星后来在鉴定一个驰龙科化石时,发现该化石的尾部与辽宁古盗龙的尾部一样。徐星发现两个化石互为镜像,应该来自于同一块化石,并被人拼凑到辽宁古盗龙的尾部上,使它们极为类似鸟类。徐星将这块化石除了尾巴的剩余部份,命名为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而鸟类部份则命名为燕鸟。

  因为这两个化石都指的是同一个模型标本,赵氏小盗龙成为辽宁古盗龙的次客观同物异名(Junior objective synonym),如果辽宁古盗龙是有效名称,它将拥有优先权。所以,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这种恐龙的有效名称可能是辽宁古盗龙(Olson, 2000年)。然而,对于Olson是否符合建立新分类的所有规定,仍有所争议。大部分古生物学家并不愿意使用古盗龙这名称,因为这个名称与骗局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的丑闻有关,而且他们认为Olson的命名是种对命名规则的破坏,所以并不支持这名称。赵氏小盗龙(徐星等人, 2000年)因此成为目前通行的名称。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