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轰炸机
 更新时间:2024-03-29 21:28:07

基本解释

  英国梭鱼轰炸机 - 简介

  英国梭鱼轰炸机是皇家海军的第一种单翼鱼雷轰炸机,外形丑陋,被皇家海军飞行员戏称为“一组疯狂的设计师在疯人院里设计的飞机”,但性能尚可。有和机翼几乎等长的前沿缝翼,机翼可以向后折叠;尾翼为“T”形高单翼。1940年7月12日首飞,1943年入役,制造2572架。

  英国梭鱼轰炸机 - 研制起因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英国海军舰载轰炸机的主力还是Fairey公司的“箭鱼(Swordfish)”,这是一款尚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水平的双翼机,最大时速230km/h,机动性差,日显老态龙钟(在其基础上Fairey公司又与1937年开发了“大青花鱼”舰载攻击机,但其性能与“箭鱼”相比并无明显提高,如其最大速度仅为256km/h,退役反而比“箭鱼”要早)。而同时期美,日等国的舰载航空兵都已装备上了诸如中岛B5N(1937年装备的单翼舰上攻击机),TBD“蹂躏者”等新潮机型。一向以海军强国自居的英国岂能让美国,日本等后生小辈抛在身后?于是,1937年英国空军部颁布了S.24/37规范,向各大飞机制造商寻求一种单翼舰载鱼雷轰炸机。

  英国梭鱼轰炸机 - 总体布局

  

  这张图很清楚的展示了“梭鱼”的机翼是如何折叠的,对于这样的大型舰载机,这种颇具匠心的折叠方式非常节省空间。

  

  1938年7月,舰载机设计经验丰富的Fairey公司(“箭鱼”,“管鼻燕”和“萤火虫”都是该公司的杰作)的设计方案在提交的六种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该设计方案为全金属结构(这是英国使用的第一种单翼舰载攻击机,也是第一种全金属结构的此类飞机,当然其机体结构也并非100%金属,如一些控制舵面为布蒙皮),常规气动布局,圆头的梯形翼,尾翼为传统的倒“T”形,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它那少见的上单翼结构和一对巨大的下悬式杨曼襟翼。与下单翼相比,上单翼配置不利于迅速生产,且飞行员的视野,特别是向下的视野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优点在于翼身干扰阻力最小,可增大飞机的横向静稳定性。杨曼襟翼的使用则是此设计方案的一个亮点,襟翼的角度可以改变以适应飞机做不同的飞行姿态,当飞机水平飞行时襟翼也保持水平,起飞时微微下压,着舰时则完全放下,而做俯冲攻击时襟翼要向上折起。这使得飞机既能拥有较快的飞行速度,良好的侧视图俯冲性能,又可以在舰上起降时把速度尽可能降低,且襟翼的动作不会影响到飞机的平衡。为了舰上作战,其机翼可折叠,折叠过程也稍显复杂:先将襟翼和连接处那部分机翼向机翼上表面翻折,随后再将机翼向尾部转动,在机翼下靠近翼尖处还专门加了一个把手来协助甲板空勤人员折叠机翼。在机身中段有一个串列坐舱以容纳它的3人机组,坐舱隔离为三部分,从前至后依次是驾驶员舱,领航员舱和无线电操作员兼后机枪手舱,在机身两侧,翼身结合处下方各有两个窗口以供领航员和无线电操作员观察用。着陆装置为通常的后三点布局且主起落架可收入机翼轮舱内,这和它的前辈们比起来是个不小的进步。其起落架收入轮舱的方式也较为奇特,要通过一个联动的曲臂来完成(具体见示意图),后部机腹有舰载机都有的着舰钩。其自卫武器为坐舱后部一挺双联装勃郎宁7.7mm机枪,由无线电操作员操作。它的载弹量可达744Kg,可在机腹挂载一条735Kg重的鱼雷,或是机翼下挂载同等重量的普通炸弹,深水炸弹,水雷,照明弹,烟雾弹,甚至一个声纳浮标。

  英国梭鱼轰炸机 - 原型机试飞

  

  梭鱼轰炸机俯冲攻击时其襟翼会向上方折起

  中标后Fairey公司即开始两架原型机的生产,并于1940年12月7日顺利完成首飞(第二年的12月7日便是珍珠港事件了),1941年6月29日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行,该型机被命名为“梭鱼(Barracuda)”,梭鱼号称“海中之虎”,分布于欧洲、西非和地中海沿岸的海底沙滩上,是一种凶猛贪婪的肉食动物,身体象一个圆滑的鱼雷,牙齿好似利剑,攻击动作迅捷,一瞅准机会就猛扑向目标,一口将猎物吞下。Fairey公司是不是期望他们的攻击机也能象梭鱼一样,动作敏捷迅速,攻击凶猛准确呢?

  试飞中“梭鱼”表现还不错,比它的前辈们强多了,但由于当时欧洲战事吃紧,空军的飞机拥有高度的生产优先权,结果直到1942年初才准备开工生产了。这时原先设计中打算安装的功率895kW(1,200HP)的Rolls-RoyseExe24缸液冷发动机却因项目中止而无法供货,无奈之下只好换装了Rolls-RoyseMerlin30型12缸液冷发动机(功率969kW)并驱动一副Rolls-Bristol三叶可变距螺旋桨,为了适应新发动机,机体一些地方也作了重新设计,随后该型机以“Barracuda”MKI的型号正式生产并交付使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发现该机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首先是机体过重,969kW的Merlin30发动机也显得动力不足了,原因在于机体设计作了修改后一些原设计所没有的额外设备的增加。机体过重使得其诸如起飞速度,爬升率等飞行特性恶化,这个问题在整个服役期间一直困扰着“梭鱼”;其次是机体结构有待加强,像“梭鱼”这样的俯冲轰炸机在高速俯冲至拉起的过程中机体往往要承受至少6G的加速度,一般的战斗机可能还没改出俯冲就散架了;最后是飞机在俯冲时襟翼要摆到一个向上的角度,这会严重干扰流向尾部的气流从而使飞机变的不稳定。因而MKI型只生产了30架就草草收工了,且交付部队后未参加实战,一直做实验和训练用。

  英国梭鱼轰炸机 - 性能数据

  梭鱼MK II型:

  

  “梭鱼”的家族系列侧视图

  尺寸数据

  翼展:47.6英尺(14.50m)

  机长:40英尺(12.18m)

  机高:15英尺(4.58m)

  翼面积:405平方英尺(37.62m2)

  MkIII

  翼展:14.99m

  机长:12.12m

  重量数据

  MkII

  空重9,800磅(4,445kg)

  最大起飞重量:14,080磅(6,386kg)

  MkIII

  最大起飞重量:6395kg

  动力装置

  发动机:1*Rolls.Royce Merlin 32(1,640hp/1,223kW)

  性能数据

  MkII

  航速:210英里/小时(338千米/小时)

  升限:21,600英尺(6,585m)

  航程:724英里(1,165km)

  MkIII

  最大空速:385千米/小时

  最大升限:6100m

  最大航程:1100km

  机载武器

  2挺.303英寸机枪; 1条1620磅鱼雷或最大1640磅的炸弹、水雷或深水炸弹

  英国梭鱼轰炸机 - 各种改型

  

  “胜利”号航母上搭载的“梭鱼”MK II

  针对MK I型暴露的问题,Fairey公司对症下药进行了改进:换装了马力更强劲的Rolls-RoyseMerlin32发动机(功率达1,223kW/1,640HP)并驱动一副Rolls-Bristol四叶可变距螺旋桨,以缓解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固了机体结构;传统的倒T形尾翼被改为“T“形尾撑,并增加了两个撑杆以加固水平尾翼。改进后的型号称为“梭鱼”MK II型,这是“梭鱼”最主要的生产型号,共由四家公司生产了1,688架(分别为Fairey的67架,Blackburn的700架,BoultonPaul的300架和Westland的13架)并进入服役。但在其服役早期却多次出现飞机处于正常飞行时突然莫名其妙坠毁的情况,也因此而葬送了很多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直到1945年上半年才搞清楚其原因为液压系统上出现的小裂隙导致液压油泄漏,而液压油中又含有乙醚,大多数飞机由于未配备氧气面罩(不过在10,000英尺高度以下也确实很少有人用),飞行员迅速进入昏迷,神智不清(乙醚可是高效麻醉剂)最终导致坠机。查明原因后英国海军部还于1945年5月末命令所有的“梭鱼”都必须尽快安装供氧系统且飞行员在飞行时始终都得使用。

  

  “梭鱼”MKIII型

  随着机载雷达技术的不断成熟,到了1943年,“梭鱼”又“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出装有ASV厘米波雷达装置的新机型,主要用于反潜巡逻。原型机是在一架由BoultonPaul工厂生产的“梭鱼”MKII改装而成,机体最明显的特征是后部机腹上突出的天线包。该型机被称为MK III型,1943年首飞,1944年年初开始生产,共计生产了852架,其中Fairey公司406架,BoultonPaul公司392架。

  

  皇家海军的“梭鱼”MK V型

  “梭鱼”最后一种型号是MKV型(MKIV型一直停留在设计画图纸上),主要是换装了Rolls-RoyseGriffonV形12缸液冷发动机(功率1,492kW/2,030hp)并作了一些空气动力学上的改进,根据垂尾形状的差异可分为A型与B型。MKV型直到1944年11月16日才首飞,在欧洲战场烟消云散前由Fairey公司生产了区区30架。

  英国梭鱼轰炸机 - 战功卓著

  

  “梭鱼”MK II型

  1943年1月10日,第一架“梭鱼”MKII在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FAA/FleetAirArm)第827中队正式进入服役并被部署于北大西洋地区,“梭鱼”开始了它的戎马生涯。“梭鱼”夸张的上单翼和奇特的“T”型尾撑使得它看起来怪模怪样,被公认为是二战生产的所有飞机中最丑陋的飞机之一(再看看同时期的“贼鸥”和后来的“掠夺者”,好象FAA出丑机已成传统啊),皇家海军飞行员戏称其为“一组疯狂的设计师在疯人院里设计的飞机”,但实战证明“梭鱼”是一款性能出色的战机,从北极圈,到地中海,再到马来亚,到处都活跃着“梭鱼”的身影。它执行的任务主要包括俯冲轰炸德国主力舰船并攻击其护航队,在欧洲敌占港口布雷以及为盟军对意大利的作战行动提供支援,在东南亚战场轰炸日军在岛屿及沿海岸线的各种地面设施,后期装有机载雷达的MKIII还可执行反潜任务。“梭鱼”在服役期间一共有两艘潜艇的战果,第一艘是于1944年10月7日在挪威Bronnoysundlater以北海面由从“怨仇”(Implacable)号航母上起飞的第828和841中队的“梭鱼”击沉的,艇号U-1060。第二艘则是于1945年4月13日在离荷兰海岸线14英里(约22.5公里)处由第821中队的一架编号DR327‘N6l'的“梭鱼”击沉的。最早参加实战的是第810中队的“梭鱼”,其参加了盟军在Salerno的登陆行动(又叫“雪崩行动”,于1943年9月9日开始,作为盟军进攻意大利行动的一部分)。最终有不少于2,572架各种型号的“梭鱼”被交付给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一共装备了23个前线中队,二战结束后还一直服役至50年代中期,直至被格鲁曼的“复仇者”替换.除皇家海军航空兵外,英国皇家空军,法国海军航空兵和荷兰海军航空兵也曾装备过它。

  英国梭鱼轰炸机 - 辉煌战史

  

  1944年4月3日从“胜利”号和“暴怒”号航母上起飞前去轰炸“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梭鱼”。

  提尔皮茨

  真正给“梭鱼”带来声誉的是它对德国海军的中坚--“提尔皮茨”(Tirpitz)号战列舰的攻击行动(主要还是Tirpitz名气大)。“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比其著名的姊妹舰“俾斯麦”号(Bismark,1941年5月被击沉)还大上1,200吨,42,900吨的排水量使她成为德国海军最大的战斗舰船,而其八门380mm主炮、十二门150mm副炮加上30节、厚重装甲的战力使得英国皇家海军无法忽视她的存在。自1941年二月正式服役后,“提尔皮茨”号的活动范围便集中在挪威北部外海一带,以防范盟军可能对挪威发动的进攻(希特勒一直有这个担心);而与此同时,英国人对挪威的担心也丝毫不少于希特勒,因为他们必须对付随时可能从那条漫长海岸线上出现的德国海军主力舰。这样,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随时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内保持两艘最新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GeorgeV)以及一艘航空母舰以供待命用,以防德国军舰突然冲出来切断大西洋上的生命线。

  

  参加完对“提尔皮茨”的轰炸后归来着舰的第827和第830中队的“梭鱼”

  从1941年6月开始,这一威胁又扩大到了在苏联航线上来来往往的运输船队。尽管在其服役的将近三年时间里“提尔皮茨”完全没有进行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但她还是让英国海军牵肠挂肚。为了解决这个藏身于挪威极北处的几个峡湾内的“北方的孤独女王”,英军自1942年起便派过舰载机、有人鱼雷想要除掉这个眼中钉,真正对“提尔皮茨”号造成重大损害的是1943年5月X-6、X-7由特种作战小艇在她船底所引爆的四枚5,500公斤水雷,这些水雷将“提尔皮茨”号整个震离水面两米高,并且对她的龙骨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使得她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只能趴在峡湾内接受维修。可是英国人还不满足,到了1944年上半年,英国又先策划发动由航空母舰支援的舰载机对“提尔皮茨”号进行攻击,代号为“钨”作战方案,决心要“炸瘸它”,参战的兵力包括“胜利”号、“暴怒”号航空母舰,“皇权”号、“追踪者”号、“搜索者”号和“保护者”号4艘护航航空母舰,共搭载42架“梭鱼”式轰炸机、28架“海盗”(Corsair)式、20架“地狱猫”(hellcat)式和48架“野猫”(WildCat)式战斗机。此外,还有12架“剑鱼”携带深水炸弹用于反潜作战。

  

  参加完对“提尔皮茨”的轰炸后归来着舰的第827和第830中队的“梭鱼”

  

  挪威Kaafiord湾内停泊在防雷栅后面的“提尔皮茨”号,其未料到英国空军会对其发动空袭

  “提尔皮茨”藏身于挪威北部的阿尔塔峡湾,峡湾周围群山环抱,经常雾霭缭绕,有效地庇护着“提尔皮茨”号免遭飞机袭击。湾内海水较浅,“提尔皮茨”号外侧又设有防雷栅,无法用鱼雷攻击,所以只能由“梭鱼”式飞机携带炸弹进行俯冲轰炸攻击。为了炸穿“提尔皮茨”号厚重的装甲,这次行动还专门选用了美国最新研制的720公斤穿甲弹。3月28日,参战的舰船和飞机在洛奇-埃里博尔海湾进行了最后一次演练,“胜利”号和“暴怒”号航空母舰还对换了第827飞行中队和第831飞行中队,以便组成两个攻击波,使“胜利”号每次可以起飞12架“梭鱼”式,“暴怒”号每波起飞9架“梭鱼”式。每波战斗机为12架“海盗”式、10架“地狱猫”式和20架“野猫”式。4月3日清晨,攻击部队到达阿尔塔峡湾以北120海里的水域,并开始第一波攻击,而此时,德舰竟然正准备进行出海训练,对于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的飞行员们来说,这真是意外的好运。第一波21架“梭鱼”共挂720公斤重磅穿甲弹7颗,225公斤半穿甲弹24颗,负责炸穿“提尔皮茨”号露天甲板;此外,还挂有225公斤标准炸弹12颗,270公斤深水炸弹4颗,以轰炸舱面建筑和水线下的舰体。战斗机则由护航航空母舰派出。“梭鱼”先在3,000米高空进入轰炸航线。接着开始俯冲,硕大的720公斤炸弹带着尖啸声落向“提尔皮茨”。而失去了峡湾的保护和烟雾的遮蔽,再加上“地狱猫”和“野猫”四下飞舞对德舰防空火力的干扰,“提尔皮茨”差不多只有挨炸的份。第一波攻击共有3颗720公斤炸弹命中,但只是将舰体外板炸开了一个半米宽的口子,使海水涌进了舷舱,并未造成致命伤。40分钟后,第2攻击波的飞机到达了,19架梭鱼式轰炸机总共挂了两颗720公斤炸弹、39颗225公斤半穿甲弹、9颗225公斤标准炸弹和两颗270公斤深水炸弹。尽管德舰的防空炮火非常猛烈,“梭鱼”们仍然英勇俯冲,穿过烟雾,向德舰投下一枚枚炸弹。这次,共有5颗炸弹命中了“提尔皮茨”号,包括一枚720公斤的炸弹,但仍只是伤及皮毛,还没达到“炸瘸它”的作战目标。于是,在随后几天,趁“提尔皮茨”躺在卡亚峡湾修理的机会,皇家海军航空兵对它实施了几次轰炸:

  4月24日,“钨”作战之后21天,皇家海军又进行了“行星”作战,6艘航空母舰再次出动。只可惜天公不作美,恶劣的气候使机群无法起飞,计划不得不取消。

  

  1944年4月15日拍摄的照片。“提尔皮茨”号的表层建筑在4月3日的轰炸中遭受严重破坏,到处可见由于被火焚烧而扭曲变形的舱体结构,舱体外钢板也被炸碎的钢铁残片打成了蜂窝。

  5月15日,根据皇家海军的“肌肉”作战行动计划,“胜利”号和“暴怒”号航空母舰派出了27架“梭鱼”式轰炸机,由36架“海盗”式、“海火”式战斗机护航,扑向卡亚峡湾。但峡湾内阴云密布,将“提尔皮茨”遮得严严密密,“梭鱼”式只能盲目乱炸一气,空手而归。

  5月28日,皇家海军又打算进行“虎爪”作战,但由于天气状况太恶劣,机群还未起飞行动就取消了。

  7月17日,皇家海军又动用了“不倦”号和“可怖”号航空母舰,这次作战的代号为“吉祥物”作战。但“提尔皮茨”号凭借大量发烟装置发出的烟雾掩护,又一次幸运地避开了“梭鱼”投下的成吨的炸弹,94架攻击飞机只炸沉了一艘油船和一艘拖轮。

  8月22日,5艘航空母舰先后发起“古德伍德I”与“古德伍德II”攻击计划。32架“梭鱼”在4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分成两个攻击波,接连光顾了“提尔皮茨”号。由于烟幛遮挡,所投炸弹无一命中。

  随后在8月24日和8月29日又进行了“古德伍德III”与“古德伍德IV”作战行动,除了“梭鱼”外,“地狱猫”和“海盗”也加入了轰炸者的行列。但是攻击效果微乎其微,一共只命中2颗炸弹。

  

  1945年1月攻击日军在荷属西印度群岛Sumatra岛上沿海岸阵地的“梭鱼”MK II型

  在从“钨”作战开始的一系列轰炸行动中,英国以损失两架“梭鱼”的代价,严重破坏了“提尔皮茨”号钢甲外部设施,杀伤敌舰员438名;虽然说不上战功显赫,但“梭鱼”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坚固的机体结构和良好的俯冲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只是“提尔皮茨”号12.5英寸(约合317毫米)厚的装甲板居然奇迹般地受住了英机的轰炸,无一处被击穿。英国人认识到即便是720公斤的重磅炸弹也无法“炸瘸它”,最后于1944年11月12日晚由31架来自第9和第617中队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使用“高男孩”地震弹(重达5,443.2千克)将其“震翻”,971名德国水兵随著它葬身海底。

  英国梭鱼轰炸机 - 遗憾今朝

  尽管“梭鱼”也有两千多架的产量且为皇家海军舰队征战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在退役之后却连一架完整的也没有留下来。现存于世的只有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博物馆(FAAM/Fleet Air Arm Museum)里来自两架坠毁“梭鱼”的几大片残骸,并有一个机头做公开展示。现在我们只有在历史图片和影视资料里才能看见“梭鱼”那丑陋的身躯和它俯冲攻击时老鹰般的雄姿了。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