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半鸡
 更新时间:2024-04-27 16:07:32

基本解释

  产地与分布

  沙半鸡(Perdix dauuricae别名须山鹑、斑翅、沙半鸡,属鸟纲、鸡形目、雉科、山鹑属。为留鸟,冬 季不南飞。分布于中亚至西伯利亚、蒙古、我国的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

  沙半鸡的东北亚种外貌特征

  1、雄鸟:头顶、枕和后颈浅黑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纹的末端常扩大成点;额部、眼先、眼上纹和头的两侧棕褐色;前额基部有一小黑斑,介于两鼻孔间;眼下缘有一条白纹,纹下缀以黑色窄条;耳羽栗褐色,具浅黄羽干纹。体背最上部以及下颈和前胸两侧都为灰色,混以棕褐色,微具少许黑色虫蠹纹,体背其余部分棕褐色,具栗色虫蠹纹,并杂以排列较整齐的栗色横斑;尾上覆羽的横斑特征宽阔而明显。中央两对尾羽及第三对尾羽端部均浅棕近白,满布以黑褐色细斑;其余尾羽纯栗,而具更暗栗色的宽阔次端斑。肩和翅上覆羽及三级飞羽与背略同,但羽色较深,横斑亦较粗(宽达4毫米),并具白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及小翼羽均暗;初级飞羽褐色,内外甲羽均具浅棕色横斑;次级飞羽相似,但羽缘转棕,暗褐部分亦缀以棕点。喉侧羽变长变尖,呈须状;此部羽毛为淡棕褐色,具浅黑色羽干纹;喉部中央和前颈羽色更浅;前胸浅棕褐色,与喉部的浅棕褐色相连。下胸具蹄形黑色块斑。胸侧灰色,两胁棕白,二者均具宽达6毫米的栗色横斑;腹部白沾棕;尾下覆羽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暗铅色或暗角色;脚和趾灰肉色。

  2、雌性:羽色与雄鸟基本相同。头顶浓黑,羽干纹暗棕;耳羽浓栗,中部转黑,眼下有栗斑与耳羽相连。上背灰色范围十分狭小。上胸呈深棕褐色;下胸蹄形黑斑缩小,或仅存痕迹。

  需要说明的是,沙半鸡其他亚种的形态特征与东北亚种略有区别,但沙半鸡不论是哪个亚种,都具有如下鉴别特征:体长约26~30厘米,喉侧羽毛变长变尖,成须状。前胸具大片赤褐色;雄鸟后胸具黑色或黑褐色马蹄形斑,雌鸟马蹄形斑缩小或仅剩痕迹。

  3、刚出生的沙半鸡幼雏,全身被以胎绒羽,底色灰褐色,头顶有花斑,额有三条纵纹,一直延伸至后背成三条黑纵纹,中间一条略宽,而两侧呈断续状,体侧及其他部位均有大小不等的棕黑色斑纹,腹为灰白色。腿黄色裸出。嘴黄色。45日龄,头部为黑色、并有碎花斑,颈部色淡,上体为黑褐色,翼黑褐色有棕色横斑,腹羽淡黄色,尾羽棕红色。嘴为黑色。至60日龄则体色与成体相同。

  生态习性:

  沙半鸡的生活习性类似于石鸡。

  1、栖息地。沙半鸡常栖息于山坡、山麓田野、草原和树林内,常到林缘草地、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及农田附近等活动和觅食。

  2、杂食性。沙半鸡为杂食性动物,以植物种子和嫩芽等为主要食物,兼食昆虫,也掠食农作物。

  3、群集性。沙半鸡在秋、冬和早春季节常结成10只左右的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交配繁殖期,配偶成对在一定占巢区内活动,孵出幼雏后,亲鸟常带领其幼雏成群活动。

  4.、鸣叫。沙半鸡出壳后即会单声鸣叫,似鸡雏的鸣叫;45日龄的鸣叫似鸽的“咕喔、咕喔……”声;成鸟平时不鸣叫,但雌鸟坐巢时,雄鸟则担负警戒工作,人接近或遇其他险情时,雄鸟则鸣叫报警。

  5、易受惊扰。沙半鸡幼雏怕人,易受惊扰,如遇惊扰则首先站立细听,然后离开或继续取食。受惊时头部高举,尾羽成扇形张开,呈显著的红棕色,不停地上下抖动,快速而有力地奔跑。野生条件下遇惊时常蛰伏不动,直到人迫近时,才匆促惊飞,但飞出不远又降下来钻进灌草丛中。

  6、就巢性。沙半鸡3~4月间配偶成对,各对分散选占巢区,在一定巢区内活动、栖息。地面营巢,巢多筑在缓坡上的小灌木或茂密的草丛下,相当隐蔽。雌鸟选好巢址后,刨出直径约20厘米,深8~9厘米的土坑后,即行产卵。产下卵并暖干后,即以虚土掩埋,再叼柴草于其上。一般产10只卵以后不再以土掩埋,但仍以柴草掩盖。临产束卵时,又加些巢材,并将巢材垫于卵下及其周围,使巢初具雏型。产下最后一枚卵后,将巢整好,开始孵卵。

  沙半鸡一般每窝产13~18枚卵,卵的长径32.7~35.3毫米、短径25.4~27.0毫米,重11.89~13.80克,卵呈乳灰色。孵卵时由雌鸟坐巢,雄鸟守护。孵化期约为25天。

  7、早成性。沙半鸡幼雏出壳后几小时便可走动,在亲鸟带领下活动、觅食,如受惊扰,只要胎羽暖干了,即可四散逃离。

  经济价值

  沙半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上等佳肴,是驰名中外的狩猎禽。人工饲养斑翅山鹁已成为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