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人
 更新时间:2024-04-26 06:33:02

                        

  蒙自人,又称马鹿人,马鹿洞人。是现今发现的生存年代距今最近而特征与现代人明显不同的史前人类,是生活在14500-11500年前的人类种群。

  蒙自人 - 概况

  2012年3月,科学家证实在云南和广西境内有一支古代人类种群,他们生活在距今14500-11500年前,被称为“蒙自人”或“马鹿洞人”。蒙自人属于晚期智人时代的古人类,却保存了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蒙自人就像晚期智人时期的少数民族,可能代表了东亚地区一种未知的已经灭绝的古代人群。

  蒙自人 - 发现

  1989年5月上旬,云南蒙自县县城西南7公里的黄家山山腰,农民在采石场炸山开石,却炸出个山洞,里面有许多灰烬和骨骼化石,这引起了文化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果断的保护措施。同年8月26日,在云南省省博物馆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工发掘。

  洞穴呈倾斜袋状形,高7米,宽8米,文化厚层达5至7米。文物内涵丰富,化石石化程度很高,连续性强,反映了一个大时期内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演化过程。发掘出来的除了大量灰烬、烧红土、柴炭、烧骨炭外,其他各类化石达100多公斤。其中有4件保存较好的人头盖骨、下腭骨化石。通过研究,考古人员把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俗称为“蒙自人”。

  1989年发现云南蒙自的万年古人类遗址后,“蒙自人”化石研究项目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同合作。研究结果表明,蒙自人生活在距今14300年至11500年前。化石显示蒙自人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兼具早期智人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属于一支全新的人类新种群。[2][3]

  2012年3月,科学家命名他们为“马鹿人”是因为他们猎杀已灭绝的马鹿,并在马鹿洞中进行烹饪。

  蒙自人 - 形态特征

  从“蒙自人”的头骨上可以看出他们长相上的一些特点:眉脊粗壮,十分醒目,而左右眉脊间呈波状;眉额沟显著,在眉脊与额骨间,形成一条横向凹宽的沟;头骨较厚,最厚处为7毫米,与广东早期智人马坝人相当。“蒙自人”没有现代人的下巴,他们还有巨大的臼齿。

  同时,在“蒙自人”头骨上,如前所述表现更多的进步特征,当为晚期智人,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蒙自人”头骨形态的主要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蒙自人”和此前在广西发现的“隆林人”具有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又称“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的镶嵌特征。

  蒙自人 - 生活习性

  狩猎生活

  通过对发掘的100多公斤的化石进行分析,有鸟类化石;海生生物有蚌、龟;哺乳类有松鼠、豪猪;食肉类有狼、猫、黑熊;偶蹄类有野猪、轴鹿、水鹿、牛、羊;灵长类有猕猴等,总计26种动物化石和一种植物化石。这说明“蒙自人”过着以狩猎为主兼采捞为辅的生活。

  使用工具

  蒙自人使用的工具也是很多,有用鹿角磨成的角铲、角锥;直接选用自然砂砾石制造的石锤、手锤及石英石切割器等。石器的打击点、打击石等使用痕迹相当明显。这些都说明当时古人已经掌握了较复杂的采集和狩猎技术。中澳科学家的合作研究,肯定了张兴永等人早期发表的“蒙自人”使用红色颜料,以及在人类头骨上钻孔制作容器现象的存在。

  蒙自人 - 发现意义

  蒙自人化石研究这一新发现是东亚地区发现的同类化石中最年轻的代表,这类化石可能代表早期智人幸存最晚的记录,或可能代表东亚地区一种未知的已灭绝了的古代人群。

  新发现显示,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起源和演化要比先前所知的复杂得多,云南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支持中国学者吴新智院士提出的东亚地区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再次证实人类进化模式不是直线性的,而是树丛状的。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